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2017-06-09 06:35:00       点击: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师资力量:

       张得钧,男,1975年1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曾荣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青海省五四青年奖章荣誉称号。目前是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药学学科带头人、青海省第七批高等学校省级骨干教师。2015年入选青海大学天然产物领域中青年学术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青海大学教学名师培育名单。2004年9月至20008年6月,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攻读博士,获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药学院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与化妆品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美国、韩国等国家系统学习天然产物与化妆品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熟悉掌握天然产物与化妆品研发的整个环节。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年发表论文20篇,申请专利7项,获青海省科技成果5项。现任《中国当代医药》审稿专家、中国植物学会青海省通讯员、青海省食品安全地方(企业)标准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专家、世界中联藏医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代表性成果:

  1. DejunZhang, Ruofei Jiang, Eun-Kyung Hong, Guosheng Tan1, Dianxiang Lu, Yongping Li, Wangtao Yuan.The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components of Oxytropis falcata bungereduce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rat heart. Legume Research,2017,40 (2) : 264-270(SCI).

  2. DeJun Zhang, Wangtao Yuan, MengTing Li, and YuHao Zhang.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bosomal DNA ITS sequences and active components in Rhodiola plants.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 2016,15 (4): 1-9(SCI).

  3. Dejun Zhang, Jiang Lei , Eun-Kyung Hong , Dianxiang Lu , Wangtao Yuan, Zhanting Yang and Chen Ming. Anti-hypoxia effects of the ethanol extract of Oxytropis ochrocephala.Legume Research. 2016,39 (6): 914-920(SCI).

  4.Faqi Zhang, Qingbo Gao, Dejun Zhang, Yizhong Duan, Yinhu Li, Pengcheng Fu, Rui Xing, Khan Gulzar, Shilong Chen. Phylogeography of Spiraea alpina (Rosacea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from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 variations.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2, 50(4): 276-283(SCI).

  5. Qingbo Gao, Dejun Zhang, Shengyun Chen, Yizhong Duan, Yinghu Li, and Shilong Chen. Chloroplast DNA phylogeography of Rhodiola alsia(Crassulacea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otany, 2009,87:1077-1088(SCI).

  6. Shilong Chen, Dejun Zhang, Shengyun Chen, Tao Xia, Qingbo Gao, Yizhong Duan, Faqi Zhang. Determination of Salidroside in Medicinal Plants Belonging to the Rhodiola L. GenusOriginating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romatographia, 2008, 68, 299-302(SCI).

  7. Mei Yang, Shuna Zhang, Shicun Ren, Jinjun Wang, Haixia Yun, Sheng Yong, Dejun Zhang, Quanyu Yang, Yiying Kou, Dianxiang Lu, Rili Ge. Effect of aqueous extract of Sanweitanxiang powder on calcium homeostasis protein expression in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rat heart, J Tradit Chin Med, 2013, 33(3): 355-360(SCI).

  8. 谭国生, 姜若菲, 李永平, 李福安, 张得钧(通讯作者). 五味余甘子散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 华西药学杂志, 2015, 02: 198 ~ 200.

  9. 李 振, 刘明成, 李福安, 任世存, 马建滨, 张得钧(通讯作者). 藏药莪达夏醇提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 03: 423 ~ 426+373.

  10.张得钧, 杜恒, 刘明成, 李福安, 芦殿香, 马建滨. 藏药莪达夏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NO和NOS的影响,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3, 10: 1054 ~ 1058.

  

       谢占玲,女,汉族,1966年8月出生,青海西宁人,1988年8月参加工作,200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88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学专业,1988-1999年在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从事兽医微生物学研究,从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1999-2001年,获得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4-2006年在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肄业。2008-2011年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2001-至今,任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民建青海大学主委,青海省青少年科辅协会理事。

  教育教学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真菌及酶学,开展了青藏高原特有真菌(镰刀菌,黄蘑菇,羊肚菌等)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建立了镰刀菌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模型,揭示了其高效降解的降解机制。研究出了黄绿卷毛菇的地理分布,遗传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并建立了子实体结实机制的模型。主讲双语课程微生物学,免疫学等课程。

  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真菌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部级项目7项。

  2016年获中国侨界突出贡献奖(创新人才奖)。遴选为青海省第七批工程技术与理学学科带头人,荣获青海大学“十二五”优秀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获批国内国际专利7项。

  文章:

  1. 镰刀菌Q7-31T内切葡聚糖酶Egn21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微生物学报, 2016, 通讯作者.

  2. Comparative secretome analysis of Fusarium sp. Q7-31T(10.1007_s13213-015-1051-z), Annals of microbiology, 2016, 通讯作者.

  3. 青藏高原特有种黄绿卷毛菇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生态学报, 2016, 第一作者.

  4. 镰刀菌Q7-31T内切葡聚糖酶Egn21分离纯化鉴定及酶学特性, 微生物学报, 2015, 通讯作者.

  5. 基于LSU和ITS的青藏高原黄绿卷毛菇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菌物学报, 2015, 第一作者.

  6. 一种新的镰刀菌Q7-31T木聚糖酶Xyn9的分离纯化鉴定及酶学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通讯作者.

  7. 镰饱菌属及木聚糖酶的研究概述,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5, 通讯作者.

  8. 黄绿卷毛菇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通讯作者.

  9. 不同地区黄绿卷毛菇生长发育相关植物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通讯作者.

  10. 镰刀菌Q7-21T菌株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系的结构,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通讯作者.

  11. 青海省羊肚菌发生地的生态环境调查, 中国食用菌, 2014, 通讯作者.

  12. 黄绿蜜环菌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北方园艺, 2013, 通讯作者.

  13. CLONING OF A NOVEL XYLANASE GENE FROM A NEWLY ISOLATED FUSARIUM SP. Q7-31 AND ITS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SCI: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2, 第一作者.

  14. 分离自青海湖可培养耐盐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菌物学报, 2012, 第一作者.

  发明专利:

  1. 一种新的肋脉羊肚菌M8-13液体发酵物在保健品及医药开发中的应用, 2013.07.17, 排名第一.

  2. 生物环保发酵床养猪发酵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2012.07.18, 排名第二.

  3. 一种新的地霉菌及其在降解单细胞海藻多糖中的应用, 2012.06.13, 排名第一.

  4. 一种新的镰孢菌及其在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应用, 2009.03.06, 排名第一.

    

       何涛,男,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骨干教师,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负责人,政协西宁市第14届委员。长期从事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有“高原植物生理生态”、“资源植物细胞工程”和“抗逆植物分子生物学”3个研究方向。主持并参与课题1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8篇。

 代表性成果:(*通讯作者):

 1. He T, Jia JF. High frequency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mature embryo explants of highl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k. f.) under endosperm-supported culture.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 2008, 95: 251-254.

  2. He T, Jia JF. Breaking dormancy in seeds of Anisodus tanguticus: an endangered medicinal herb of high altitud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eed Sci Technol, 2009, 37: 229-231.

  3. Yang LN, Wang HT, He T*. Determination of gentiopicroside contents during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Acta Physiol Plant, 2014, 36: 1947-1951.

  4. Hu XM, Yin Y, He T*.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of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using agar-pool culture.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 2015, 121: 345-351.

  5. Shi GM, Yang LN, He T*.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of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Open Life Sci, 2016, 11: 55-60.

  

       罗玉秀,女,1969年12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专业。1992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生物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攻读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6月获农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开始攻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2012年6月获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春油菜分子育种研究和研究生、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了青海省科技厅项目“甘蓝型油菜控制开花时间基因定位及其标记辅助选择应用研究2009-Z-702”,“春性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BnFLD和BnFCA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和中青年资金项目“芥菜型油菜多室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2008-QN-12”的研究,现主持在研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新型春性甘蓝型油菜sBnCO和sBnFCA基因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和青海省科技厅项目《油菜发育相关新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收录2篇。获省部级成果证书5项,其中一项为国际先进。

  代表性成果:

  1. Quantitative trait analysis of flowering time in spring rapeseed (B. napus L.). Euphytica,2014, 第一作者。

  2. 春性甘蓝型油菜FCA同源基因可变剪接体的克隆及表达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6,第一作者。

  3. 2016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春性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BnFLD和BnFCA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的成果证书。

李长忠,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生物技术领域领军人,青海大学“三江源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9月-2009年12月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3月-2001年8月在意大利Italiano Istituto Sperimentale “Lazzarro Spallanzani” 作访问学者。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12项,主持完成高原水生生物影响与环境评价项目3项。参编出版专著1部(约59万字),参编出版译著1部。在国内外期刊《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Marine Biotechno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iomacromolecules》、《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实验动物学报》和《动物营养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证书9项,获青海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水产科学院水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

  代表性成果:

  1. Changzhong Li, Jian Liang, Zhuojun Ma, Yilin Hu, Zhenguang Yan, Qing Li, Zi Fang, Hongzhong Wang, Guiyou Zhang, Liping Xie, Rongqing Zhang. 2010. Calcineurin mediates the immune response of hemocyte through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in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28, 253-260.

  2. Changzhong Li, Yilin Hu, Jian Liang, Yawei Kong, Jing Huang, Qiaoli Feng, Shuo Li, Guiyou Zhang, Liping Xie, Rongqing Zhang. 2010. Calcineur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hell formation of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 Marine Biotechnoogyl (NY) 12:100-110 .

  3. Changzhong Li, Jing Huang, Shuo Li, Weiming Fan, Yilin Hu, Qin Wang, Fangjie Zhu, Liping Xie, Rongqing Zhang. 2009.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immunolocalization of two subunits of calcineurin from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153, 43-53.

  4. Yawei Kong, Gu Jing, Zhenguang Yan, Changzhong Li, Ningping Gong, Fangjie Zhu, Dongxian Li, Yaorun Zhang, Guilan Zheng, Hongzhong Wang, Liping Xie, Rongqing Zhang. 2009.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isilkin-39, a Novel Matrix Protein Serving a Dual Role in the Prismatic Layer Formation from the Oyster Pinctada fucata.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4(16):10841-54.

  5. Qin Wang, Shuo Li, Changzhong Li, Jian Liang, Liping Xie, Rongqing Zhang. 2008. Conformation and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N/C-domain interactions of the Calmodulin-like protein from oyster Pinctada fuca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784:1514-1523).

  6. Zhuojun Ma, Jing Huang, Juan Sun, Guannan Wang, Changzhong Li, Liping Xie, Rongqing Zhang, 2007. A novel extrapallial fluid protein controls the morphology of nacre lamellae in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2(32): 23253-23263.

  主持参加项目情况:

  1.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①重金属离子胁迫下花斑裸鲤钙调蛋白磷酸酶(Calcineurin)的应答及其分子调节机理研究(31460700)②青海湖裸鲤人工繁殖放流个体的生物学标记研究(2013-Z-715)③人工养殖青海湖裸鲤的营养调控技术集成示范(2011-N-517)④青藏高原冷水鱼养殖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11-QNZ-1);⑤《青海大学“三江源学者”领军人才项目》

  2. 主持完成“华美源”科研基金项目等横向项目2项。

  3. 主持完成高原水生生物影响与环境评价项目3项:①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老虎口水库工程水生生物影响评价(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②青海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修编环评水生生态现状分析与影响评价专题研究(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③拉西瓦灌溉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陆生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价(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管理局)。

  4. 主持编写省地市级生物医药、冷水养殖产业专项发展规划5项。

  5. 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学科建设和实验平台建设项目:《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省级《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青海大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团队》、青海大学《高原水生生物科研团队建设项目》、2015年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能力计划《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实验平台》、2015年高校专业调整专项资金设备采购项目《资源生物学》、参与的2015年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论证并于年底获批,这是青海省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2011计划”“三江源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参与了3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魏登邦,男,1964年6月出生,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物学专业资源动物学方向,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领军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带头人。近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青海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春晖”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青海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3项、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领军人才支持项目1项。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science》,《FEBS Open Bio》、《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Acta physiologica Sinica》、《Acta Zoologica Sinica》等学术期刊共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2部。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原鼢鼠对低氧高二氧化碳洞穴环境的适应》,2005-2007,20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基因在高原鼠兔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生理功能》,2010-2012,24万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原鼠兔体细胞中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基因的表达对其低氧适应能力的作用及生理机制》,2013.01-2016.12,50万元。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

  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项目《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平原大鼠比较生理学研究》,2006-2008,50万元。

  2.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高原鼢鼠低氧适应分子机制研究》,2002-2003,2万元。

  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高原鼠兔LDH-C4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2009-2011,10万元。

  4.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领军人才,2011-2015,25万元+20万元="45万元。

  5.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高原鼠兔体细胞中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的功能研究》,201206-201506,25万元。

  6.民建青海省委调研项目《青海省大中型企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2011-2012,2万元。

  7.青海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校企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模式的研究》,2011-2013,4万元。

  8.青海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实践》,2011-2013,3万元。

  9.青海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践》,2011-2013,3万元。

  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

  1.青海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高原鼢鼠洞道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季节变化》.,2006-2008,3万元。

  获奖情况

  1.获国家荣誉称号 1项

  新世纪优秀人才

  2.获省级荣誉称号5项

  ①青海省优秀专家(2011年度)

  ②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领军人才

  ③中国民主建国会青海省委员会2005年度优秀会员

  ④青海省教育厅2008-2009年度“小岛奖励金”获得者

  ⑤青海省2008届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导师

  ⑥青海省2012届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导师

  3.获厅级(含校级)荣誉称号7项

  ①青海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②青海大学2007届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③青海大学2008届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④青海大学2009届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⑤青海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⑥青海大学2012届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⑦青海大学《基础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优秀教学成果奖

  ⑧青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荣誉证书

  代表性论文专著情况

  1.科研论文

  SCI收录2篇

  Deng-Bang Wei *, Lian Wei , Jian-Mei Zhang , Hong-Yan Yu Blood-gas properties of plateau zokor (Myospalax baileyi).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A 145(2006) 372-375.

  Duowei Wang, Lian Wei, DengbangWei*, Xinfeng Rao, Xinzhang Qi, Xiaojun Wang, Benyuan Ma. Testis-specific lactate dehydrogenase is expressed in somatic tissues of plateau pikas.FEBS Open Bio3 (2013) 118-123.

  Science发表1篇

  Wei DB, Wang DW, Wei L, Ma BY. Differences in Physiological Adaptive Strategies to Hypoxic Environments in Plateau Zokor and Plateau Pika. Science(suppl)(2012)36-36.

  2.教材著作(参编出版2部)

  1.“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学》一部

  2.《有机化学》教材一部

  

段瑞君,男,1974年生,博士、教授。

1995年7月毕业于青海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青海大学农学系工作;2004年6月转入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工作。2001年9月-2004年6月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在职硕士学位,2004年6月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8月-2008年12月期间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进修;2010年7月-2011年1月期间赴日本冈山大学植物资源研究所进行了大麦分子生物学研修;2010年9月-201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寒区与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12月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1月至3月赴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IPK)进行大麦分子生物学研修。

  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青海大学校级一类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和青海省省级重点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主要参与了《生物化学》省级精品、青海大学校级一类课程建设。

  从事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 4篇,CSCD7篇。先后主持、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麦皮裸性状的结构基础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裸大麦的形成机理研究)、青海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在职博士研究生项目、青海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和“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曾获2014年度工作考核优秀,2013届青海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2012-2013年度小岛奖励金。

  一、科研工作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麦皮裸性状的结构基础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起止时间:2016.01-2019.12(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裸大麦的形成机理研究,起止时间:2012.01-2015.12(主持)

  3)青海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 青稞LTPs基因家族的分离及其抗环境胁迫机制的研究,起止时间:2016.06-2018.12

  4)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转录组学的大麦皮裸性状机理研究,起止时间:2013.01-2015.12(主持)

  5)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协作项目:青稞中重金属镉积累的研究,起止时间:2015.1-2016.12(主持)

  6)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在职博士研究生项目:大麦皮裸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起止时间:2012.1-2015.12(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麦HDZIV亚家族基因对皮裸性状形成及逆境胁迫的响应研究,起止时间:2017.01-2017.12(参加)

  8)青海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柴达木盆地油菜高产的分子机理研究,起止时间:2015-2017(参加)

  二、论文发表

  [1] Duan, R.; Xiong, H.; Wang, A.; Chen, G.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Hull-Caryopsis Adhesion/Separation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Covered/Nak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Int. J. Mol. Sci. 2015, 16, 14181-14193. doi: 10.3390/ijms160614181.

  [2] Zhou Q, Li C, Mishina K, Zhao J, Zhang J, Duan R, Ma X, Wang A, Meng Q, Komatsuda T, Chen G.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of the β-diketone deficient eceriferum-b barley mutant. Theor Appl Genet. 2017 Jun; 130(6):1169-1178. doi: 10.1007/s00122-017-2877-5. Epub 2017 Mar 3.

  [3] Li C, Liu C, Ma X, Wang A, Duan R, Nawrath C, Komatsuda T, Chen G.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of eceriferum-ym (cer-ym), a cutin deficient barley mutant with impaired leaf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Breed Sci. 2015 Sep;65(4):327-32. doi: 10.1270/jsbbs.65.327. Epub 2015 Sep 1.

  [4] Guoxiong Chen, Jiecai Zhao, Xin Zhao, Pengshan Zhao, Ruijun Duan, Eviatar Nevo, Xiaofei Ma. A psammophyte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L.) Moq.: a potential food crop.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14, 61(3): 669-676

  [5] XiaoYing Ma, Chao Li, AiDong Wang, RuiJun Duan, GenLin Jiao, Eviatar Nevo, GuoXiong Chen. Genetic diversity of wil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ssp. spontaneum) and its utilization for barley improvement[J].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2, 4(6): 0453–0461

  [6] 段瑞君,熊辉岩,且原真木. 青稞根质膜水通道蛋白基因对冷胁迫的响应[J]. 麦类作物学报,2015,10:1360-1365.

  [7] 段瑞君,熊辉岩,且原真木.冷胁迫下大麦幼苗根质膜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J].植物生理学报,2014,08:1203-1208.

  [8] 段瑞君,陈国雄,熊辉岩.大麦驯化的主要性状及其相关基因[J].麦类作物学报,2014,05:717-723..

  [9] 段瑞君,郑淑霞,王振辉,熊辉岩. 软儿梨冷冻贮藏过程酚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的区域化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2:72-75

  [10] 蒋钦任,马雅美,马永强,熊辉岩,段瑞君.软儿梨冷冻贮藏过程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J].北方园艺,2013,03:139-141.

  [11] 王晓芳,马雅美,景海山,熊辉岩,段瑞君.软儿梨冷冻贮藏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3,06:51-53.

  [12] 段瑞君,梁健. 《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74-176.

  [13]段瑞君,易可可,吴平. 拟南芥中一个类似钙调素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缺磷、缺钾诱导表达[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05):520-526.

  [14]段瑞君,沈竹夏. 一个钙调蛋白类基因对拟南芥叶片气孔分布的影响[J]. 云南植物研究,2005,(04):390-394.

  

  

环境科学专业共有任课教师14人 ,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2人,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2人。

杨国柱,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原牧草的品种选育和应用推广工作。在牧草栽培与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特有牧草的栽培技术方面,进行青藏高原牧草的应用基础研究及抗逆性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省级等各类项目10项,发表文章20余篇,完成成果7项。

在研项目:

  1.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青海农区苜蓿草+玉米青贮发展牛羊生态养殖循环产业示范与推广,2016/01-2018/12,120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紫花苜蓿响应低温耐受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31660063)”,2017/01-2020/12,39万元,在研,参与。

3.青海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G6PDH和AOX在紫花苜蓿冷适应性中的响应机制研究,2016/01-2019/12,10万元,在研,参与。

  4.青海大学中青年项目,2015-QNY-1,青大系列紫花苜蓿对比研究,2016/01-2017/12,2万元,在研,参与。

  5.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015-ZJ-713,青大1号紫花苜蓿在环湖地区高寒气候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2015/01-2017/12,20万元,在研,参与。

  6.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4GB2G200063,青大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原种扩繁及种子生产规程的研究,2014/08-2016/08,60万元,在研,主持。

  7.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4C26216303631,高寒牧区抗寒苜蓿新品系(青大1号)选育研究与种植推广,2014/07-2016/07,45万元,在研,参与。

  8.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011-N-512,高寒地区豆科牧草选育与示范,2011/07-2014/12,60万元,已结题,主持。

  9.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005-N-103,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极抗寒苜蓿新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2003/07-2007/07,45万元,已结题,主持。

  10.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2004,牧草,草坪种植。

  文章:

  1.杨国柱,宁英林,杨吉云,赵殿智,冷季寒牧系列紫花苜蓿根系内电导率测定,草业与畜牧,2007,01:11~13

  2.杨国柱,温小成,杨予海,赵殿智,冷季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脯氨酸含量变化动态的研究,草业与畜牧,2007,02: 19~21

  3.杨国柱,宁英林,官却扎西,赵殿智,引进优良牧草在青海西宁地区适应性研究,草业与畜牧,2007,03: 20~23

  4.尹卫,杨国柱*,田海宁,马辽伟,混合盐碱胁迫对紫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草业与畜牧,2015,02: 23~27

  5.李小安,尹卫,杨国柱*,田海宁,张敏,张承胜,超声辅助酶解法提取紫花苜蓿总皂苷工艺研究,北方园艺,2015,07:,116~118

  6.温小成,杨国柱*,寒牧系列苜蓿新品系牧草生长特性与营养成分分析,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9: 141~144

  7.尹卫,杨国柱*,朱海梅,马玉崇,紫花苜蓿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57~60

  8.尹卫,田海宁,窦全宽,杨国柱*,“青大1号”紫花苜蓿叶蛋白提取条件优化,草业与畜牧,2013,06: 6~10+42

  9.畅喜云,杨国柱*,“青大一号”紫花苜蓿叶黄素提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3,11:,4855~4857

  10.畅喜云,范月君,王晓力,杨国柱*,温小成,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极抗寒苜蓿新品系选育报告,种子,2013,06:,101~106

  11.刘晓峰,达哇卓玛,杨国柱*,“青大一号”紫花苜蓿叶蛋白提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3,13:,5727~5730

  12.刘晓峰,达哇卓玛,杨国柱*,紫花苜蓿中多糖的提取方法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3,14: 6302~6304

  13.畅喜云,范月君,邹华,杨国柱*,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极抗寒苜蓿选育问题探讨及栽培技术要点,草业与畜牧,2013,04: 19~21+39

  14.王晓勇,畅喜云,彭启芳,杨国柱*,青大1号紫花苜蓿在环湖地区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草业与畜牧,2012,10: 1~5

  15.畅喜云,彭启芳,杨国柱*,青海省环湖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土壤质量初探,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1: 102~104

  16.春梅,杨国柱*,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考,草业与畜牧,2012,06: 52~55

  17.范月君,席嘉宾,杨国柱*,张惠霞,徐晖,香根草种质资源抗旱性的变异研究,草业与畜牧,2008,04: 10~13+16

  18.范月君,席嘉宾,杨国柱*,张惠霞,香根草种质资源耐寒性的变异研究,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18~23

  19.杨国柱,范月君,试论确保“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2005: 2

  20.陈宝书,杨国柱,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35千字,2001年

  成果证书:

  1.青海省科技厅成果“高寒地区豆科牧草选育与示范”成果登记号:9632015Y0410,第1完成人。

  2.青海省科技成果“高寒牧区抗寒苜蓿新品系(青大1号)选育研究”成果登记号:9632013Y0220,第1完成人。

  3.青海省科技成果“苜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及产业化”成果登记号:9632008Y0060,第3完成人。

  4.青海省科技成果“金皇后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成果登记号:9632009Y0037,第3完成人。

  5.青海省科技成果“湟源县畜牧业发展规划与项目支撑研究” 成果登记号:9632004R0058,第4完成人。

  6.青海省科技成果“反刍动物NSP酶复合预混料的研究与推广”成果登记号:9632004Y0006,第5完成人。

  7.青海省科技成果“人工草坪产业化技术与市场”成果登记号:20020045-01,第1完成单位。

  

史惠兰,女,1977年生,硕士,副教授。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教研室教师。2012-2015《青海科技-绿色连线》青海站记者。2002年9月-2005年7月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硕士;2007年9月-2008年1月 “质量工程”资助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土壤学习;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GIS学习;2016年6月-2016年12月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新西兰梅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法”学习。

  2008年至今,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部分内容一项,主持完成青海省科技厅人才培训项目一项,主持完成青海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一项,主持青海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参与环保部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项目一项,参与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一项,获成果一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2005-2016承担植物生理学及实验、地球科学导论及实习、环境生态与毒理学大实验、环境科学专业研讨课、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教学,年平均400学时;2008-2014主持校级教研项目、精品课程建设教材编写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6篇。

  代表性成果

  1.史惠兰,史发忠,李长忠,吴玉虎.梅朵的草原梦. 青海科技-绿色连线,2015.

  2.吴蓉蓉,史惠兰*,王维,李江鹏,姚卫康,李希来.青海河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史惠兰*,姚卫康,庞文豪,刘梦萍,张海兰,施建军.青海省河南县高寒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2017.

  4.史惠兰.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现状及分析.中国教育导刊,2015.

  5.史惠兰,朱世海,魏青,何桂芳,田海宁,李小安.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2010.

  6.史惠兰.普通生态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国科学教育,2010.

  7史惠兰,朱世海,李晓晴.在生态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研的思考, 中国教育导刊,2010.

  

刘扬,男,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主要从事水生生态和水环境方面的研究。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NO.41121064)“我国典型海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NO. U140640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洋专项,A类)项目二(XDA11020302)“黑潮及其变异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项目。曾多次乘坐渔船、北斗号、科学一号和科学三号参与黄海、东海和台湾东部等区域海洋综合性调查。目前,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IF="2.372)、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3.099)和Harmful" Algae(IF="2.664)等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公开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写国际组织GEOHAB(The" Global Ecology and Oceanograph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专著章节“Control and mitigation of HABs”。目前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龙羊峡水库养殖生态与养殖容量研究与评估》项目。

  代表性成果:

  Liu Y, Cao X, Yu Z, Song X, Qiu L (2015). Flocculation of armful algal cells using modified clay: effects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clay suspens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1-11.

 

  Liu Y, Cao X, Yu Z, Song X, Qiu L (2016). Controlling harmful algal blooms using aluminum-modified clay.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03:211-219.

  


上一篇: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马玉寿
下一篇: 没有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