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院
2017-06-09 07:00:00       点击:


 

  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现有教师16人。其中,院士2名,“昆仑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首批“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获得者”2人。博士5人(梅生伟、周莲、吴磊、朱闯和韩红静),在读博士1人(高梦宇),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7.5%。

  

何雅玲院士

1963 年 9 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后留校任教。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宝钢特等奖,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国家首批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111 计划) ——新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利用中的热流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

  

卢强院士

1959年和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1985年至1986年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访问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1988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至1995年日本KIT客座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2003年当选为IEEE Fellow。2006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国内外公认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最优鲁棒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后出版专著5部(其中《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and Power System Dynamics》为美国KLUWER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曾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等。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稳定控制”和“电力系统智能控制”,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工程“输配电系统混成控制系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三峡发电机组非线性励磁”和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非线性鲁棒调速控制装置”等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创建了电力系统混成控制理论,并用于东北互联系统、上海电力系统和深圳电网智能调度自动化系统。近年以双聘院士的形式引进我中心,自2012年以来指导知道我中心完成青海西宁100kW光热复合的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青海省重点研究与成果转化项目——10MW给予管线钢储气的CAES系统;江苏金坛50MW盐穴储气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等科研项目。

  

梅生伟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兼职教授、科技委员会委员,IET Fellow。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领域电力系统控制、灾变防治、混成控制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系统建立了电力系统鲁棒控制理论,提出了构造非线性鲁棒控制器的直接求解耗散积分方程法,冲破了电力控制界近二十年难以逾越的两个瓶颈,研制了发电机组鲁棒非线性励磁控制器和水轮机组鲁棒非线性调速器,应用于国内20多台机组,提高极限输送功率15%。在电力系统灾变防治方面, 建立了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理论,构建了基于潮流动态的连锁故障模拟模型,提出了灾变阻断方法, 应用于国务院公共安全平台、深圳、福建、江西和河南电力应急管理以及四项国防重大工程。在电力系统混成控制方面,提出了电压混成控制多指标自趋优序贯式算法,研制了混成自动电压控制软件包及硬件系统,应用于东北500kV电网、上海和深圳电网,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研发了新一代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提出了多主体多目标博弈建模方法,构建了风光储协同自律控制策略,开拓了工程博弈论新方向。

  主持基金、973、863、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 80余篇、EI 300余篇,出版专著9部,其中英文著作2部,他引7000余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一等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铁生年教授

青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材料学科优秀学术带头人,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科技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大学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家材料网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青海省新能源学会理事,青海大学新材料高值化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新型无机材料,粉体材料加工,环境保护材料研究。完成国家863项目2项,完成教育部项目3项目,主持完成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5项,西宁市项目2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项3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青海省科技项1项,撰写著作1部,撰写论文50篇,其中EI收录10篇,SCI收录1篇。

康重庆教授

1993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1997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0年任副教授,2005年晋升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党委书记;IEEE Fellow,IET Fellow,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霍英东基金会优选资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7-2008 为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优化运行、可再生能源、低碳电力技术、负荷预测、电力市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中英合作交流项目、中美(TAMU-NSFC)交流项目、中韩双边会议项目各1项;其中3项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结题项目。2016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基础理论”1项。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等5家国际杂志编委;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电力自动化设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 (MPCE)》、《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CSEE-JPES)》等多家国内期刊编委;担任《电力建设》、《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PCMP)》杂志副主编。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委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专委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专委会委员。出版第一作者中文专著3部,第二作者英文著作1部(Elsevier);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含IEEE Transactions文章40余篇),EI收录200余篇。中国引文数据库H指数为46,论文被引用7400余篇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594次,2008、2012年两次获得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含香港发明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15项。获得2016年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银奖1项;第十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奖银奖2项(2016年)。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5年7月在美国丹佛召开的IEEE PES General Meeting上被IEEE PES授予2014年度全球电力能源预测竞赛优胜奖。

陈颖副教授

200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2006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10年任副教授。 IEEE会员。2004年1月-4月为英国Brunel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1月-3月为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2013-2014年为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实时仿真、电磁暂态仿真、电力系统、并行计算、暂态仿真、信息物理系统建模、信息物理系统脆弱性评估、信息安全、信息攻击、信息物理系统风险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 子课题 1 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64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56篇。获省部级及国家电网奖励4项。

 

 

吴磊博士

2012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功能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一项(2016年1月-2018年12月),参与横向课题一项。发表SCI论文7篇。

 

 

 

朱闯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太阳能储能材料及关键技术。研究多种储能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性能、太阳能利用系统的结构和热效率等。研究太阳能回收碳纤维的相关技术。主持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

 

 

韩红静博士

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纳米复合正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

  

  

  

  王军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工学博士,任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从事太阳能光-热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熔融盐对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熔融盐储热技术等。近5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2篇;以第一和第二申请人,申请专利6项,其中已授权4项(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3项,以第一参加人,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青海省科技专家,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期刊审稿人。代表性论文及专利:

  [1] Wang Junwei*, Zhang Cuizhen, Li Zhuohua, Zhou Hongxia, He Jiaxin, Yu Jingchao. Corrosion behavior of nickel-based superalloys in thermal storage medium of molten eutectic NaCl-MgCl2 in atmosphere. 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 2017,164(2):146 ~ 155

  [2] Wang Junwei, Zhou Hongxia, Zhong Rongjiang, Chen Siyu, Deng Yuanyuan, Liu Chao,Sun Xiaoyu. Corros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Fe-14Cr-Mn Alloy in Molten Eutectic NaCl-MgCl2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7.46(4): 935-941.

  [3] Wang Junwei, Jia Hongguang*, Wang Zhiping,Zhu Tong, Lei Fujun, Xu Jun. Effect of alloy element Al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Ni-10 wt. % Fe based alloy in molten NaCl.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7.46(1):57-62

  [4] Hongxia Zhou, Junwei Wang*, Xiaohuan Meng, Gang Liu. The corrosion mechanism of Fe based superalloy in molten NaCl-52wt.%MgCl2 at 520℃. Corrosio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 52(4): 261-266

  [5] 王军伟,金培鹏,雷富军,郭彦宏,李戬,王金辉,曹海莲,高莉,郭强,马秀玲. 一种大容量井式太阳能集热-蓄热装置,2017.1,中国发明专利:ZL 201310667291.5

  [6] 王军伟,马晓艺,贾红光. 一种气氛熔融盐电化学腐蚀测量装置,2015.11,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1520506114.3(已授权)

  段君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具有特殊形貌的低维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结构组装、晶面调控并应用于光解水制氢与光还原二氧化碳。目前主持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青海大学中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等3项。发表论文5篇。代表性论文及专利:

  [1] Junyuan Duan*, Guangying Mou, Shuai Zhang, Sheng Wang, Jianguo Guan*,Secondary growth of hierarchicalnanostructures composed only of Nb3O7Fsingle-crystallinenanorods as a new photocatalyst for hydrogen production,J. Mater. Chem.A, 2015, 3(48), 14686-14695

  [2] Junyuan Duan, Weidong Shi, Leilei Xu, Guangying Mou, Quanliang Xin and JianguoGuan*,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s of fluorinated and naked Ta2O5single crystalline nanorods: hydrothermal preparation, formationmechanism and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2production, Chem. Comm. 2012, 58(48),7301-7303

  [3] 段君元,章桥新,王一龙,官建国.边长为微米级的银纳米片的简易合成与形成机理,物理化学学报,2009, 25(7), 14051408

  [4] Chunhua Dong, Xifeng Ren*, Rui Yang, Junyuan Duan, Jianguo Guan, Guangcan Guo,and Guoping Guo*. Coupling of light from an optical fiber taper into silvernanowires. Appl. Phys. Lett. 2009, 95, 221109

  [5] Yilong Wang, Jianguo Guan*, Hanmei Shao, Qiaoxin Zhang, Junyuan Duan, Bin Sun.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ilvercoated glass microsphere core–shellparticles on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J. ChinCeram.Soc. 2008, 36(3), 301305

  高莉: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新型建筑材料、防火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研究。2014年指导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铜奖”;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选为青海大学“优秀指导教师”。主持青海省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项目等科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1篇, EI收录1篇。

  刘秉鑫:讲师,博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光电功能纳米/高分子材料、微纳敏感(传感器)材料、爆炸物/毒品痕量检测等方面研究。“青海省第一批千人计划”入选者,2015年8月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计划。主持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1项(40万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发表论文20篇,代表性论文:

  (1)  Bingxin Liu, Cuiyan Tong, Lijuan Feng et al., A facile strategy to fabricate thermoresponsive polymer functionalized CdTe/ZnS quantum dots: assembli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Macromol. Rapid. Comm., 2014, 35, 77-83; (Top Journal)  (2) Chong Wang, Bingxin Liu(共同一作), Xincun Dou, Silver Nanotriangles-Loaded Filter Paper for Ultrasensitive SERS Detection Application Benefited by Interspacing of Sharp Edges, Sens. Actuators B: Chem., 2016, 231, 357-364; (Top Journal) (3) Bingxin Liu, Cuiyan Tong, Lijuan Feng et al., Water-Soluble Polymer Functionalized CdTe/ZnS Quantum Dots: A Facile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 for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ction of Nitroaromatic Explosives, Chem-Eur J, 2014, 20, 2132-2137; (Highlights) (4) Bingxin Liu, Xiaodan Lv, Chunyu Wang et al., White light emission transparent polymer nanocomposites with novel poly(p-phenylene vinylene) derivatives and surface functionalized CdSe/ZnS NCs, Dyes Pigments, 2013, 99, 192-200;    (5) Bingxin Liu, Xiaodan Lv, Cuiyan Tong et al., 8-Hydroxyquinoline and its derivatives functionalized Cd1-xZnxSe1-ySy alloyed NCs: optical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RSC Adv., 2013, 3, 21298-21301; (6)Bingxin Liu, Qianqian Liu, Cuiyan Tong et al., Blue-light-emitting surface-functionalized ZnS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transparent polymer nanocomposites with near-white light emission, Colloid. Surface A, 2013, 434, 213-219; (7) Bingxin Liu, Yue Wang, Mingxiao Deng et al., Blue light emitting gold nanoparticles functionalized with non-thiolate thermosensitive polymer ligand: optical properties, assemblies and application, RSC Adv., 2014, 4, 57245-57249; (8) Bingxin Liu, Jing Yang, and Changli Lü, Surface Ligand-Exchange Route to Blue Light-Emitting of Mg Doped ZnO Quantum Dots, J. Nanoeng. Nanomanuf., 2014, 4, 299-305; (9) Dongmei Wang, Liu, Bingxin Liu(共同一作), Jianhua Lü et al., Double-channel emission from gold nanoparticles functionalized with a thermo-responsive copolymer ligand: preparation, optical properties and control of catalytic activity, RSC Adv., 2016, 6, 88179-88188.

  马斌:讲师,博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矿物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青海省第一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主持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发表论文11篇:

  [1] Ma B, Huang Z, Fang M, et al. Structural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red-emitting Cs1xMgPO4: x Eu2+ phosphors for near-UV-pumped light emitting diodes[J]. RSC Advances, 2015, 5(13): 9933-9938. (SCI)

  [2] Ma B, Huang Z, Mei L, et al. Preparation of Si3N4 Form Diatomite via a Carbothermal Reduction-Nitridation Process[J]. JOM, 2016, 68(5): 1456-1464. (SCI)

  [3] Ma B, Qing F, Maxim S,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green-emitting Sr1- x Al12O19: x Eu2+ phosphors[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6, 5(42): 5995-5999. (SCI)

  [4] Ma B, Huang Z, Mei L, et al. Investigation on a magnesiothermic reduction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J]. Surface Engineering, 2016: 1-5. (SCI)

  [5] Bin M, Zhaoyu Y, Zhaohui H, 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intering-Free Low Density Si3N4/SiC Composite Refractory[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5, 44: 490-493. (SCI)

  [6] Ma B, Liu B.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Sr3Sc(PO4)3 :Sm3+ as novel orange-red emitting phosphors[J].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17, 188: 54-59. (SCI)

  [7] Ma B, Huang Z H, Fang M H, et al. Preparation of porous silicon by magnesiothermic reduction from serpentine[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3, 544: 29-33.(EI)

  [8] Qing F, Ma B, Libing L, Maxim S,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novel Sr10x(SiO4)3(SO4)3O: x Eu2+ phosphor with apatite structure[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doi:10.1016/j.ceramint. 2016.04.086 (SCI)

  [9] Guan M, Zheng H, Huang Z, B Ma, et al. Ca/Sr ratio dependent structure an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Ca1xSrx)In2O4: Yb3+/Ho3+ phosphors[J]. RSC Advances, 2015, 5(73): 59403-59407. (SCI)

  [10] J Xie, L Mei, J Deng, H Liu, B Ma, et al.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and energy transfer of Tm3+/Yb3+ co-doped BaLa2ZnO5[J].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2015, 231: 212-216. (SCI)

  [11] Li X, Chen S, Ding H, ... & B Ma, et al. Abrasive wear behavior of SiCp–Sialon composite refractories[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5, 41(7): 9146-9151. (SCI)

  

  (1)严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访问学者,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获省“小岛奖励金”、“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主持省部项目4项,发表论文20篇,著作4部,专利9件。主讲冶金传输原理、冶金设备。

 

  (2)陈明彪: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工学博士,美国肯特基大学访问学者;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委。主持省部项目1项,发表论文30篇,专利15件。主讲有色金属真空冶金。

 

  (3)王晓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省千人计划拔尖人才。主持省部项目2项,发表论文近30篇,著作1部,发明专利3件。主讲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专业英语。

 

  

  

  

  

  

  

  

  

  

  

  

  

  

  

  

  

  


上一篇: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
下一篇: 没有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