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http://cs.qhu.edu.cn/

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依托于教育部“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对口支援计划,在教育部、青海省、清华大学和青海大学的合力支持下,于2007年5月成立,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历届系主任均由清华大学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首任系主任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信息领域著名学者周立柱教授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黄维通教授担任第二届系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江学者史元春教授担任第三任系主任,现任系主任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陈文光教授担任,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ACM中国理事会副主席、ACM中国操作系统分会主席。

计算机系定位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自筹建起,清华大学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成立当年率先实现青海省一本招生零的突破。目前,计算机系下设可视媒体计算研究所、高性能与云计算研究所、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研究所和计算机教育研究所,计算机系先后聘请英国卡迪夫大学Ralph Martin教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孙贤和教授以及清华大学郑纬民、胡事民、唐杰、李国良等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四个研究所的所长、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顾问,为计算机系的发展奠定了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2014年计算机系获批教育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2015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共计64名,培养的学生中在中科院一区、CCF推荐国际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
一、专业建设成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大学计算机”课程于202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青海省仅六门课程入选),借助清华大学优势资源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清青”专业共建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年获青海省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青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青海省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
响应教育部的教学改革思路,本专业积极尝试开展了“MOOC/SPOC+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5年获得了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MOOC教学改革尝试在专业课上的成功,也带动了程序设计基础I(C)等专业课进行改革尝试,同时还推广至计算机系承担的量大面广的通识类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C”的100多个班级全面铺开进行MOOC教学改革尝试,效果良好。


在课程设置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综合教学改革,协同清华大学的帮扶优势,运用课程组集体智慧提高自编教材水平,编写并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isual 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第3版)》、《计算机系统平台》、《数据结构教程(C语言版)》、《Visi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等近10部符合本专业建设目标及青海大学本地特点的高水平教材,其中不乏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称号的教材。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国际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剑桥大学岳书亚博士作为兼职外教,在《程序设计基础I》与《离散数学》两门专业课率先开展了双语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配合计算机系已形成的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研究所、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研究所、可视媒体计算研究所等科研创新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新增设一批以上方向的主干课程,逐渐形成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符合市场要求、方向明确、且具鲜明特色的课程群,如“并行计算”、“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嵌入式技术”、“移动应用开发”、“虚拟现实”等10多门新建课程,使教学体系更加多样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计算机系高性能、可视媒体、人工智能三大特色研究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近年来计算机系共承担纵向项目43项、横向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项,科研经费十三五末达到1088万,取得青海省科技成果4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批软件著作权69项,国家专利8项。


本专业拥有国内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及实验室,包括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青海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技术与应用)、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系统测评(青海省)分中心、1个青海省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中心、1个青海大学高性能计算实验室(算力速度排名全国第12位)。本专业目前实验室面积近145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000余台件,设备总资产达2650万元。
三、第二课堂成效
本专业积极探索全新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工程-应用”的多层次人才阶梯模式,用好清华大学对口支援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抓学生团队及其学习自主意识,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带入课程改革,将课程外的第二课堂——ACM算法与ASC超算训练营所积累的学科竞赛指导成效,以拔高创新教学、成绩评价置换等形式融入至课程内。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我系学科竞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中均取得了佳绩。在超算竞赛领域,我系学生在ASC国际超算竞赛中,2018和2021年两次斩获全球一等奖,跻身世界前十,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青海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在算法竞赛领域,本专业学生在ACM、CCF CSP, CCF CCSP等重要的程序设计竞赛中也斩获了不错的成绩,包括2019年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银牌。在CCF CSP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考试中,青海大学2017年排名全国第28位,3名学生获得了全国CCF(中国计算机学会)百名大学生奖。另外,本专业学生还获得了2020年全国大学生程序与系统设计大赛(CCF CCSP)银奖,第八届“泰迪杯”全国数据挖掘挑战赛二等奖,第四届“龙芯杯”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大赛三等奖,第四届“神威杯”国产CPU并行应用挑战赛三等奖以及第三届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在清华大学的帮扶下,第二课堂的改革创新,对本专业的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为学校和个人赢得了荣誉。
四、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1的培养模式需求,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系不断强化产学研结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青海启迪之星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创新实践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并共同开发了系企实习平台,先后与EMC、Google、微软亚洲研究院、锐捷网络、亚信青海公司、深圳力合、中科龙芯等企业与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中软青大实习基地、中科龙芯实验室等。并先后与无锡智科、东华软件集团、北京水木元生、北京新思、上海神州数码、陕西加速想象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海省信息中心、亿阳信通有限公司、青海清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君东科技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单位共建了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并签署了协议,与上海UDS公司和青海省海东科技园等地达成初步共建意向。实践基地是学生毕业前锻炼和验证自身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平台,共同推动计算机系学生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实训与就业,这些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均在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师资力量情况
目前本专业具有一支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既有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专家,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骨干。现有教师49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10人、硕士学位的37人,另外还有9名教师正在清华大学(5人)、长安大学(1人)、西北工业大学(1人)、四川大学(1人)、陕西师范大学(1人)攻读在职博士。教师中有10名曾经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日本宫崎大学、日本德岛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攻读学位或做高级访问学者。教师队伍中7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4人入选青海省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另外还有3人获青海大学教学名师称号,入选省级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2个。

六、人才培养效果
本专业实行“3+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互动合作,目前已建立12个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现有各年级共16个自然班,在校学生641人,专职辅导员2名,班主任16名,已培养10届毕业生,其中有15名学生免试直推清华大学、3名直推浙江大学,50余名推荐或考取到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其它国内知名985、211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部分毕业生就职于百度、搜狐、爱奇艺、搜狗、澳门圆舟软件、浪潮集团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以及南方航空、中国移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银监会、国网青海电力、青海气象局、青海国税局等省内外重要企事业单位,近年来,计算机系本科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1%以上,位居青海大学前列,毕业学生深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将保持和发扬青海大学“志比昆仑,学竟江河”的校训,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立足于青海省“一优两高”未来经济发展主战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为早日建成高水平、特色性的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而努力奋斗。
访问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