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网址:http://gfxy.qhu.edu.cn/
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技术咨询工作,研究解决新能源领域中的技术和人才培养问题,为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中心目前设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储能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立了“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于2016年开始招生,2021年、2022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2.43%、92.3%。“储能科学与工程”于2021年开始招生。

先后引进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培养青年长江学者1名,昆仑英才·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十余名。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专职实验员1人、辅导员1人,其中博士15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80%以上。在清华大学长江学者梅生伟教授的带领下,中心打造了一支以院士指导、名校协助、国内外专家参与、博士为主、硕士为辅的科研攻坚团队,为青海大学新能源新材料学科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光伏中心目前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包括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大学分室、新能源电力系统智慧运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能源系统高端装备和智慧运行工程中心(培育)、青海省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先进材料与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太阳能综合利用科研科普基地等。其中,太阳能综合利用基地在国内高校中功能最完备、设备最齐整、技术最先进,先后有7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领导、120余位院士、4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观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光伏中心在新能源新领域已形成了一个基于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涉及各种新材料、新装备、新模式、新技术的平台。
“十三五”期间,光伏中心科研到账经费超过1000万元,人均经费超过6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7篇,其中SCI20篇,授权专利31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国际专利1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相关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与美国波音公司、青海电网、青海华能、青海鲁能、黄河水电等企业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项目13项。
在“十四五”开局第一年,光伏中心科研实力取得突破性成绩,2021年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收录14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基金项目和其他科研项目12项,新增科研项目11项,全年项目到账科研经费4700余万元,人均科研到账经费240.7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本年度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智慧光伏校园示范工程,获批科技厅碳中和校园项目资助;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考核;建成新型压缩空气储能实验系统,获批青大-三峡联合实验室。
教学方面,光伏中心获批昆仑英才-储能科学与工程名师工作室,将新工科建设全面落地,持续将科研力量反哺到教学过程中。以光伏中心“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计划”、“大学生朋辈教育计划”和“大学生帮扶计划”为依托,完善了三全育人机制,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比例超过了50%。学生在创新创业等方面获奖的含金量和比例取得了优异成绩,2021年度获得数维杯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国际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S奖,全国大学生第十七届“挑战杯”国家三等奖、青海省一等奖等校级以上奖励98项,获奖率占学生总数57%。



光伏中心将围绕青海省和青海大学“十四五”发展目标,抢抓机遇,实现快速发展,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争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全面支撑青海省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
访问次数:次